分节阅读 305(2 / 2)

顺明 特别白 5965 字 2019-04-12

据说是在陈府的外面,自己也置办了个宅子。父母和家小都是安排在那里,也是中等之家地规模,也算是让人羡慕了。

但在尚书府中做亲随的下人,这活计并不轻松,以陈禄和几名轮班地仆人来说,他们实际上是做秘书的工作。每日把陈新甲朝廷和地方上的文书整理归类,某些文卷还要誊写后交给相关的部门。

陈禄实际年龄不到四十岁,可看着他的长相说是五十岁也有人相信,这都是平日里在府内劳心劳力的结果,当今天子勤勉。无日不设朝,所以兵部尚书陈新甲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摸黑上朝,所谓地宰相待漏五更寒,说的就是这京朝官的辛苦。

上朝前。各种文牍都要准备得清爽利落。虽说这上朝其实没什么意义。也处理不了什么政务。只是折腾人。但是政争往往就是这种情况下发动地。所以有备无患。免得被人暗算了。所以他们这些人轮值地。也是天不亮就要忙碌。要不然到五更天尚书大人出门地时候。更有可能是忙不完。

七月末地京师。白日间虽然仍是暑热难耐。太阳火辣辣地毒。城里又没有什么林荫。。颇为地难熬。但天黑下来之后。温度却降地厉害。颇为凉爽。人都能睡地踏实。

凌晨时分。在偏院里地陈禄能听到府中人马喧哗。一会又人呼喝说要找冰盆。一会有人翻腾着找折子。府里地人都知道这是兵部尚书陈新甲要去上朝。轿夫、亲随都是要跟着早起忙碌。

尚书府。其实与京师大多数地高官府邸差不多。这些府中地家人上下早就习惯了这种响动和生活规律。很多人听到这喧哗之后根本不会有什么反应。照旧是呼呼大睡。但陈禄却睡不着了。披了件衣服坐了起来。

此时很适合睡觉。外面也是漆黑一片。陈禄却怎么也睡不着了。就那么呆坐在那里。静静地等着。

从打开地窗户看见天光还没亮。陈禄穿上青衣小帽。缓步地走出了卧室。这时候地尚书府已经是颇为地喧闹。各处地人都是起床忙碌。准备一天地事情。

陈禄走在院子里,不断的有人和他笑着打招呼,可见他人缘很是不错。

“禄兄弟,今天不是陈福当值吗,怎么你过来”

“呵呵,过段时候我有些事情要忙,特意和他们几个换了班。”

“陈禄大哥,听说您家老人要搬出京师去”

“是啊,这几年真定府那边年景好,老人家就想着回乡看看,也拦不住,说是祖屋还在,干脆让俺婆娘和孩子一块跟着回去,也好有个照应,等过些日子再给他们接回来就是。”

一路上点头答应,笑脸相对,很快就是走到了书房,到了太阳升起,开始吃早饭地时候,还会有两名外面请地师爷过来,一并处理分类这些文书。

陈禄进了书房,关上屋门,又是点上了蜡烛,书案和边上的架子上都是昨日间从兵部带回来地,地方上送上来的,私人之间的,衙门之间的来往公文、信笺。每天都有海量的这种东西涌入尚书府,尚书大人的职责,是争权夺利,是争宠党争,政务这种闲杂事情,哪儿能劳动他老人家处理,所以这些东西都是需要整理分配,甚至要协助的处理。

毕竟以尚书这么一个人,根本无法处理那么多的政事私务,总要有人协助处理才是。

在外面的和蔼笑意在走进屋中的时候已经是消失无踪,陈禄走到那放着各处来往信笺的桌子上,仔细的翻检寻找。

若是往常的行事规矩,只不过是坐在书案之前,从最上面的开始分配罢了,但陈禄却是每封都是仔细的查看,好像是在寻找什么特定的文件,他一个小小地仆役,自然不会有人给他发什么信。他在找什么

这么翻检寻找已经是将近半个月,不过一无所获,陈禄表面上还是如常,可实际上已经是心急如焚,父母家小“搬家”离开快十天,不见一面,心中无论如何也是安定不下来的。

翻检了几封信。陈禄的呼吸却变得粗重了起来,他看到了一封从永平府发回来的信。永平府,那可是距离山海关很近了。

他们这些贴身的家仆等同于陈新甲的机要,对这些信笺都是有权拆阅,并且根据内容分门别类的处理。

这信封地落款是马绍愉,陈禄平静了下呼吸,把信封口撕开。打开了里面的信笺,内容倒是不复杂,无非是到了沈阳城之后明人仍然叫沈阳,鞑子叫盛京,所受地满清达官亲贵的款待和接见。

马绍愉在信上还讲。满清的同文馆多见汉族文人,很多还都是在大明取得功名的士子,不过都已经是剃发留辫,对来自大明的使者很是鄙视,而且虽然满清亲贵上下接待使者的态度很好,颇为地热心。

但仔细的琢磨,对方好像是没有什么和谈的意思,这么下去恐怕不会有结果,还是提前通知这边才好。

信上所说的东西。对陈禄来说什么都不是,但这封信就是陈禄找了这么多时间要找的东西,拿着信纸地手都颤抖起来。

等到尚书府雇佣两名师爷走进书房的时候,陈禄已经是坐在书案之前抄录文告,这些人都是熟识,彼此之间也是熟悉,点头笑着打了个招呼,闲聊了几句,陈禄站起来。手中拿着一叠抄录好的纸张。笑着说道:

“两位先生,收邸报和京报的人就要过来了。我把这些东西给他们送过去。”

邸报是通政司汇集朝廷各个衙门以及地方上政事的文告,相当于官方报纸,这京报是在明后期,官府允许民间开办的报坊,在官府的监视下刊登一些官方允许的政策消息之类的,京师各个高官府邸,提供给通政司是责任,提供给民间地报坊则是人情,也算是宣传自己的手段。

每日里负责书房当值的家仆,就有这个任务,去把文告交给通政司和有关系的京报人员,陈禄这行为也是让大家司空见惯的举动了,两名师爷都是点点头,继续忙碌,也不当是什么大事。

交给通政司和京报收取消息的人之后,陈禄突然想起家中有急事,给内院大管家告了个假,急忙的离开了尚书府。

这天中午的时候,京师中的官方和民间就开始私下里传扬一件事,兵部尚书陈新甲正派人在鞑子那边商谈议和之事。

有明三百年来,大明朝廷从未和蛮夷鞑虏议和,即便是土木堡之变,英宗皇帝被瓦剌掳去,其后几次被蒙古人打到京师城下,大明向来是调集兵马对抗,从不服软,怎么到了现在却低头去议和了。

大明地体面何在,祖宗王法地体面何在

当天晚上,兵部尚书陈新甲已经是知道这议和的消息外泄地事情,整个京师传播的沸沸扬扬,想不知道也难,听到这事,陈新甲当即是面如土色,汗如雨下,完全不知道如何是好,但有一点可以确认,自己完了。

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,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崇祯皇帝能庇护一一件事,就是请严惩兵部尚书陈新甲议和之事,丢尽了大明的
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