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安阁中一片哗然。晋王脸色阴沉。三皇孙却按捺不住脸上的喜色。广宁王说要见南必皇后。
知枢密院事伯颜大声道:“皇上驾崩之后,皇后十分悲伤,以至于生了重病。她留在大都养病,并未前来。”
众王爷面面相觑,不知是谁说,没有皇后恐怕不能开诸王大会。
伯颜听后怒道:“国不可一日无君,何况已经数月有余。诸位还想拖延,难道是有异心”
他这么一说,无人再敢言语。于是会议正式开始。人人都知道新帝只会在晋王和三皇孙二人之间产生。很快,众人便对谁更有资格当皇帝议论了起来。
有人说幼子守灶,应该三皇孙继承帝位,可立即有人反驳说,成吉思汗也未让幼子拖雷继位,而是传给了三子窝阔台。
马上又有人附和说,窝阔台选择的继承人便是长子贵由,而且索咕噜唐妃推举的也是长子蒙哥。
翁吉昂将军大声表示赞同,说国朝拥有天下,自古以来,以汉唐最盛,皇上也最为推举汉唐。此二朝传位便以嫡长子为先。
这时,阔里吉思开口了。
“翁吉昂将军熟读经史,那是好事。可是,据我所知,汉朝和唐朝皇帝也有立了嫡长子为太子后,又废去的事。比如唐太宗便废去了嫡长子承乾的太子之位,反而立了第九个儿子李治。
常言说,知子莫如父。因此,谁应当继位,还是应当看先皇的意思。”
众人纷纷点头,然后不约而同地看向几位朝廷重臣。广宁王问,皇上是否有遗诏传下。太子妃说,皇上去世前,伯颜,不忽木一直在身边,切里则从皇上重病起就日夜不离皇上的病榻。
于是,伯颜挺身而出道:“皇上临去之时,一直念叨皇太孙的名字。”
切里在一旁点头。不忽木却脸上惊讶。几位王爷立刻看了出来,纷纷质问不忽木,他到底听见皇上这么说没有。不忽木吞吞吐吐,于是众人立刻明白,事情未必如伯颜所说的那样。
伯颜脸色阴沉,三皇孙也坐立不安。翁吉昂又站出来说,伯颜不应当称呼三皇孙为皇太孙,因为三皇孙虽然在去漠北巡视前得到真金太子的旧玺,却没有得到封册。
“三皇孙虽然奉旨巡视,他却没有任何头衔,无以为持,因此皇上才给了他这块旧玺,却没有册封。
反观晋王,由皇上亲自抚养,有皇上当年之风。成年之后便受命辅佐北安王,镇守漠北。乃颜造反之时,晋王功劳赫赫。皇上因此封他为梁王,让他万里迢迢赴云南安抚一方百姓。
北安王不幸去世后,皇上立即封他为晋王,接替北安王镇守漠北。晋王这些年来,为国家立下无数功劳,深受士卒爱戴。兵马所过之处,秋毫无犯,广得百姓拥护。因此晋王才应当继承皇位。”
众王爷听了纷纷点头。大安阁内的气氛为之一变。
这时,阔里吉思开口道:“乃颜造反之时,想派兵与海都会合,北安王命晋王率军出击。晋王却畏缩不前,北安王只好另派大将前往。
后来,海都又想派兵接应乃颜,晋王再次龟缩不出。我只好亲自率人去拦截海都,一直追了七天七夜。”
众王爷听了,沉默不语。三皇孙眼睛一亮。脱脱在他身后大声说,三皇孙也随月儿鲁去讨伐过乃颜余党。
接着,大安阁中对于三皇孙是否真的会打仗,以及晋王的治军水平究竟如何开始了激烈的争论。终于,一直默不作声的太子妃开口了。
“论打仗谁能比得上成吉思汗大汗留下许多格言,教导后人如何治军打仗。我的两个儿子,你们谁以为自己能继承大位,就在这里背诵一下大汗留下的必里克吧。”
众人纷纷点头。三皇孙当即站起身,背诵起来。轮到晋王时,他却开始口吃,结结巴巴地只背了几句。
翁吉昂大声说:“晋王从小口舌不灵,必里克虽念得不熟,却是牢记在心。二殿下自小不能言语,太子妃却十分宠爱,若二殿下还在世,太子妃是否也会让他来背必里克”
众人听了默然。太子妃脸上发窘,对翁吉昂说道:“几个儿子我知道谁更好,不用你讲。他们出生时都让先生算过命,大儿子和二儿子的命都不如我的小儿子好。”